
河南省淇县检察院 杨东奎
“快过年了,孩子的学费、家里的开销,都指望这笔钱呢……”那天,赵某急匆匆地从外地赶过来,向我院申请支持起诉,只为追回他和几个工友在某建筑工地上辛苦数月却迟迟拿不到的7万余元血汗钱。赵某的声音嘶哑而沉重,像石头一样砸在我心上。
赵某的案子并不复杂,我们迅速启动了支持起诉程序,帮助他顺利提起诉讼。最终,赵某拿到了胜诉判决。然而,当他感激地攥着那份判决书离开时,我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这仅仅是赵某和他几个工友的公道吗?类似的情节,在我们经手的卷宗中反复上演——自2021年以来,仅我院民事检察条线办理的农民工讨薪支持起诉案件就有40余件,涉及上百个家庭的生计。于是,一连串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中:赵某拿回了钱,但下一个“赵某”呢?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支持起诉之外,检察工作是否还能做得更深?
个案破题
梳理赵某案的材料时,一串数据引起我的高度警觉:赵某等人务工的建筑工地所属的施工企业根本没有按规定存储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而这种情况并非个别现象。我立即组织部门同事进行专项分析。
在案件研讨会上,我指着白板上罗列的案件数据和关联企业名单,语气沉重地说:“这些令人心痛的数字背后,是近80%涉及欠薪的企业都存在未缴纳或未足额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情况,是一个潜藏的系统性风险!”制度的堤坝在关键点出现了缺口,以致农民工即使拿到胜诉判决,兑现时也可能面临“无源之水”。
必须治本。我院民事检察部门与公益诉讼检察部门随即组成办案团队,迅速固定证据、梳理规律,最终形成了一份翔实的报告,通过内部线索移送方式,交予公益诉讼检察条线开展深入调查——不能止步于个案的成功办理,让农民工群体安“薪”,需要更深层次的监督。
数据赋能
通过分析研判,我们发现可以借助数字检察进行线索排查,遂向县人社局发出调取数据的函,以获取全县近三年来所有工程建设项目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实情。
当一张张表单、一行行记录汇集到一起后,一个触目惊心的现实摆在了我们面前:47家建筑施工企业堂而皇之地规避着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这一重要的农民工权益保护屏障。对照我院近三年来所办理的支持起诉案件卷宗里的欠薪企业名单,我们发现,两份名单竟高度重合。
面对冰冷的数字,我们没有丝毫迟疑,立即将缴纳缺失信息与社保参保、实名制考勤等数据进行了碰撞比对。结果显示:保证金缺位的项目,往往伴随用工管理混乱、工资支付链条隐患重重等深层次问题。
“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这个源头‘安全阀’失效了!”在联席会议上,我将数据分析结果呈现在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面前,“正是这4000多万元资金缺口,导致‘讨薪难’问题反复出现,必须从源头堵住。”
随后,我院依法向淇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制发了一份检察建议书,内容直击问题要害,建议对全县在建工程项目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缴纳情况“过筛子”,对欠缴企业责令限期整改,严查到底。
协同治理
发出检察建议书,只是监督的开始。这一次的“过筛子”可以解决眼前的问题,可是以后呢?如何避免以后发生同样的问题?履职办案中,我们一直在提醒自己,多往前考虑一些,多往深处考虑一些。
为了实现常治长效,我们与人社部门积极对接,对相关问题开展深入研讨。同时,问题涉及哪个部门,我们就联系哪个部门,最终推动人社部门与住建等部门建立起“工资保证金联动核查机制”,有效打破了部门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将保证金缴纳作为项目审批、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关键节点的前置条件,实现了从“末端追讨”到“源头把控”的转变。
监督的力量在聚合,行动的效果在显现。短短数周,47家欠缴单位全部按要求足额补缴、规范缴纳了农民工工资保证金。随着4000余万元资金的“复位”,“护薪堤坝”终于筑牢!它以赵某等讨薪农民工的血泪为起点,由检察机关民事支持起诉与公益诉讼紧密衔接、精准发力,促进行政监管效能提升,进而守护千千万万个像赵某一样的普通劳动者的薪酬尊严。
至此,赵某申请支持起诉案真正实现了我们努力追求的高质效办理,实现了“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案件虽然办结了,但赵某等农民工兄弟们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会永远铭记在我心里。我深知,守护每一道关乎万家灯火与社会和谐的微光,检察监督的脚步永不停歇。
(讲述人:河南省淇县检察院杨东奎 整理:本报记者刘立新 通讯员步丰雷)